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海南恒兴饲料实业有限公司 快手双击一元100个

客服   海南恒兴饲料实业有限公司 快手双击一元100个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他的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

历史如此,国家如此,行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虾业。

我国虾业迎来了一个伟大的开端,中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最高时年产150万吨,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一个千亿产业,造就一个个致富神话。

中国虾业研究起步于1950年,我国对虾人工养殖最早要追溯到1958年,北方开始试养中国对虾;1959年,在天津北塘土池中首获人工培育虾苗并养殖成功。1960年2月出版的《对虾养殖知识》记载,一吨鲜虾可以换回十数吨钢材,当时养虾上升至帮助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

激情、奋进、迷惘、蜕变、光荣。个人的命运、行业的兴衰,在时代浪潮的拍打中,逐渐交织成一幅壮丽磅礴的中国虾业光辉历史画卷——

辗转40年间,科技革新拉动中国养虾产量一路攀升,中国对虾产业几次占领世界养虾产量和出口量的制高点。被誉为国产对虾四天王的南美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彼此兴替,演绎了一部中国虾业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沉浮录。

曾经昂贵的一条虾早已蜕去高贵外衣,游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它走过的路,它创造的记录,具有时代意义。养虾而食,从无到有,从矜贵到平常,体现的是生产力所迸发的巨大张力。

人的命运发展,除了自身奋斗外,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40年日月更替,40年时光流转。不朽的,唯有改革的铿锵和奋斗的力量。向改革开放致敬,致敬敢为人先的改革者,致敬锐意进取的奋斗者,正是他们书写了中国虾业40年发展的壮丽史诗。让我们在时代浪潮的拍打中改革再出发,为振兴中国虾业而不懈奋斗。

中国对虾之父

赵法箴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法箴,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在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及其高产技术和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对虾苗,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80年代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创立了高效、稳定可以有计划大批量生产苗种的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养虾大国。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水产科学界第一位摘取这项中国最高学术权威桂冠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科学家。

近年来,赵法箴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填补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以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为水产 德高望重

李爱杰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学研究的奠基人

李爱杰,是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学研究的奠基人,也是2011水产风云榜年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曾建立了中国对虾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填补了我国虾营养研究的空白。他自编教材、主讲,为国家培训了1500多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他的研发成果先后转让给16家企业,创造产值超过100亿元。

李先生活俭朴海南恒兴饲料实业有限公司,但却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从有限的积蓄中拿出10万元注入“爱杰奖学基金”,奖励和资助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作为世华会的元老之一,李爱杰在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举办第二届世华会,成就了这一行业盛会20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虾养殖业刚刚起步。青岛,无疑是中国近代海洋科研的前沿阵地。特别是对虾人工育苗逐渐获得突破后,养殖产量在几年间呈数十倍的飙升。

虽然对虾养殖业发展迅猛,但这种市场经济初期缺少宏观调控的爆发式产业发展模式,很快就暴露了养殖饲料极缺的瓶颈问题,国内水产养殖资源的抢夺愈演愈烈。

面对着这一几乎是空白的研究领域,李爱杰教授的激情被瞬间点燃,年过花甲的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毅然“改行”开始致力于水产营养及配合饲料的研究,从此迎来了他科研的又一个春天。

所有的开荒者最初都是从艰难的条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爱杰老师的开门弟子麦康森曾深情回忆自己与导师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开始鱼虾贝类养殖饲料的研究工作的日子。“一杆天平、两把剪刀、几套瓶瓶罐罐,还有水产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的数排水族箱,就算是全部家当。”经费不够,李老师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垫上。

在短暂的时间内,李爱杰团队就研究出了对虾所需营养的适宜比例,厘清了促进对虾生长的营养成份等。在随后的近30年时间里,李爱杰教授又在鲤鱼以及各种重要海水营养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高瞻远瞩的虾业创奇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瑞玉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甲壳动物学家、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50年8月,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刘瑞玉在这里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刘瑞玉在这里继续从事甲壳动物学的研究,先后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78—1983年,他任全国对虾人工育苗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指导、推动全国对虾育苗和养殖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为对虾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1988年我国大陆的养虾业年产量已达20万吨,居世界首位。198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的刘瑞玉赴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访问时,所长劳伦斯告诉他台湾虾病正在流行,“养殖的斑节对虾因病已大都死亡”。刘瑞玉听到这一信息后,感到震惊和忧虑。台湾养虾总产量排在我国大陆和泰国之后居第三位,突然全部死亡,恐怕这种悲剧会降临到大陆养虾业。

台湾养殖的对虾品种主要是斑节对虾,大陆养殖的主要是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都是原产本海域的对虾。刘瑞玉预感到危机,所以他估计台湾的虾病极可能会波及到大陆,或者大陆养虾业也会遇到类似的虾病,所以必须要提前预防,以战胜可能会发生的流行性虾病,保证我国的养虾业健康发展。

刘瑞玉认为白对虾是适合引进的虾种,所以马上写信给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研究员,请他引进白对虾。张伟权接信后,1988年7月回国,带回17尾白对虾虾苗。就此,拉开了中国白对虾养殖的序幕。

中国引进南美白对虾的伟大先驱

张伟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87-198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伟权,应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海洋学研究所的邀请,赴当地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合作研究。对虾种的生活、生长规律以及性腺发育条件、营养要求及温度、盐度、DO、离水耐力、蜕皮与卵巢发育的关系进行系列试验,先后完成大小研究项目34个,取得了一批极有价值的实验资料。

1988年1月22日,首先用正交法研究成功卵巢催熟和亲虾重复产卵工艺(成功率100%,单尾亲虾最高产卵纪录达7次)。然后又首创电激法获取对虾精荚成功。从而结束了开放型纳精囊对虾繁殖研究历来由国外学者垄断的被动局面,开创了中国人进入该领域研究禁区的先例,被誉为德克萨斯大学海洋研究所虾类繁殖生物学研究中的创举。

同年下半年,张伟权副研究员从美国引进该种对虾19尾,顺利完成了对虾人工越冬、繁殖前水环境驯化、性腺催熟、产卵和胚胎发育早期形态鉴定等研究标准,并于1989年9月27日正式突破对虾人工授精难关,先后培育出两批对虾蚤状幼体。这些关键性突破,使中国白对虾繁殖研究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谁也没想到,他在30年前引进的17尾南美白对虾,帮助中国重新崛起为全球对虾霸主,年产量最高曾达150万吨。

拯救中国虾业的大功臣

张乃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张乃禹,山东省邹平县人,1939年11月21日出生。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毕业,同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成为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研究员的开门弟子,随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工作。他不事张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把一生都献给了对虾养殖事业,为科学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报社记者誉为“中国对虾养殖之父”,是人民的大功臣。

在中国,1960年,吴尙懃、娄康后、童保福、何进金等解决了“对虾提早产卵和室内培育幼苗”的难关以后,规模化育苗成了规模化养殖生产的难关。1970年代的众多研究均未成功。1980年,张乃禹最先突破了对虾工厂化育苗的关键技术,随后参加此项攻关课题的四个攻关单位的对虾工厂化育苗均获成功。1982年通过国家水产总局的技术鉴定,“属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该攻关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7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张伟权从美国带回17尾白对虾虾苗。但是,上世纪80至90年代,国内外对白对虾产业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久攻不克,任何国家都未能实现白对虾产业化育苗。

1999年,张乃禹将亲虾运到海南,利用集约化防病养殖技术养殖到性成熟期。在观察中,张乃禹发现,雄虾先成熟,在室外强化培育池中出现大量精囊饱满、精子已经发育成熟的雄虾时,雌虾卵巢尚未开始发育,再培育1~2个月,会出现约5%的卵巢自然发育成熟的虾雌虾,而此时雄虾已全部发育成熟。

2000年,张乃禹突破了关键技术,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实现了白对虾的产业化育苗,这才使得大面积养殖白对虾成为现实,使我国养虾业摆脱了困境,拯救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经过众多单位同仁的共同努力解决了白对虾抗病问题、推广了高密度养殖技术、创立了集约化防病养殖技术,创立了保种技术,保证了虾种代代相传;解决了淡水养殖的技术问题,使生产场地大大扩展;有效实施病害防控,确保成虾终生无恙。

2008年,张乃禹教授的白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与应用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虾王

王克行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王克行是中国的水产科学教育者、对虾养殖专家。他长期从事虾类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成功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及大面积对虾养殖技术,编著了《对虾养殖》、《实用对虾养殖技术》,专著《虾类健康养殖原理与技术》及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虾蟹类增养殖学》为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7年考入山东大学水产系学习,在读大学期间,王克行先生从资料中得知日本人已进行对虾养殖,他就想,日本人能养对虾,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养?他暗暗下定决心,毕业后一定要从事对虾养殖研究!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他向领导表述了自己的心愿并提出发展养虾业的设想与前景,得到领导的批准,担任海洋无脊椎动物养殖教学工作。从此,步入了他一生的养虾生涯。

1968年,王克行在文登县后岛村和乳山县金港湾两地同时取得了对虾大面积丰收的成果。他的研究结果受到国家水产总局的重视,1978年在文登县召开了全国鱼虾养殖现场会,推广文登、乳山等县的养虾经验,带动了全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为配合全国养虾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他又承担了向全国推广养虾技术的任务,每年给水产总局、农垦部、盐业总局、解放军后勤部等系统举办对虾养殖培训班4-5期,并亲赴河北、辽宁、福建、广东等省举办地方性对虾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全国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养虾技术骨干力量,给全国对虾养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促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在上世纪80年代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快速发展。

王克行先生和他的课题组获得了1982年国家农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推广奖。

1987年王克行先生受广东省水产厅的邀请 (当时海南尚属于广东省),带着研究生到海南文昌县进行斑节对虾苗种生产试验。他总结吸收了当地及国外的经验,与当地技术员密切合作,经45天的工作,培育出斑节对虾虾苗360万尾,相当于海南岛全部试验点9年产量的总和。他为海南斑节对虾育苗与养殖做出了贡献。但王克行先生既不与海南同行争名誉,也不收丰厚的报酬,而是带着珍贵的实验资料回到了学校。临行前,省、县领导为他送行,称赞他:真不愧为中国的“虾王”。

南方虾王

吴琴瑟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40多年来,吴琴瑟一直从事海水虾蟹类和海水鱼类的教学与科研和生产开发工作。1960年,国家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研究、培育新的对虾种苗,提高对虾产量,吴琴瑟是从事此项工作的第一批科技工作者之一。1961年,由他主要负责的墨吉对虾育苗成功,在当时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因为墨吉对虾育苗成功,在我国还是首次。为此,196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广东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73年,吴琴瑟调到湛江水产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任教。到达湛江,他立即在市郊湖光镇料村继续进行墨吉对虾育苗中试,并很快地取得了成功,进一步提高了育苗技术,当时学校熊大仁教授赞扬道:“吴琴瑟老师在对虾育苗研究工作中旗开得胜,为海水养殖攻克了人工育苗的技术难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至今,吴教授巳经成功地培育出了长毛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新对虾等六七个品种。1978年,他协助建立了湛江第一个虾苗场,并承担了对虾养殖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给虾农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广大虾农尊称他为“南方虾王”。

1979年全国掀起了养虾高潮,他及时推广经验,提供技术,全面地解决了生产中的种苗存活、发育问题。为此,农牧渔业部1983年授与他科技改进二等奖。1986年,珠海市准备大力发展中国对虾的养殖,请了吴琴瑟等三人前去指导,在他的精心指导下,1987年珠海市就育出中国对虾苗3000多万尾,新对虾苗2000多万尾,不但满足了当地对虾苗的需求,还供应到了其他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珠海市授予了吴琴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取得长毛对虾大规模的育苗技术成功,他在广西进行实验,当时物质生活很贫乏,他干的是“从勤杂工到科学家”的活儿。1977年长毛对虾育苗成功,这在广西是首次成功,吴琴瑟立下了头 等功。回首往昔,吴教授说:“那时年轻,身体也好,吃点苦不算什么,党叫我干什么,我就要干好”。

提振中国虾苗品牌

叶富良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如果可以用时间定义一个人的执着,五十余载的不离不弃无疑是最好的见证。叶富良就是这么一个人,他1965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同年9月来到湛江水产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前身)任教。从考上上海水产学院至今,叶富良50余载如一日地致力于水产研究和教学工作, 正是叶富良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对虾人工繁殖、创建湛江品牌虾苗、创新养殖模式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使得湛江对虾产业慢慢地做大做强。

对虾苗种是对虾产业链的基础,虾苗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湛江市对虾产业的生死存亡。2006年3月7日,在湛江市对虾苗种协会的成立大会上,作为首任虾苗种协会会长,叶富良教授致力于提高虾苗质量,创建湛江品牌虾苗。通过规范育苗生产操作规程、技术培训以及与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育苗场生产技术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经过几年努力,湛江建立了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对虾良种场—省级对虾良种场—对虾繁育场四级良种育苗生产体系。在全国的地级市中,湛江是唯一有如此完善的育苗生产体系的城市。现在,湛江年产良种虾苗超过1000亿尾,湛江虾苗在全国虾苗市场已确立了品牌效应,并远销国外。

在创新对虾养殖模式上,叶富良教授在2001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虾-鱼-贝-藻多池循环水综合养殖及水质生物调控系统。该系统包括:1个水处理区、1个应急排水系统和4个功能不同的养殖区(对虾养殖区、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大型海藻栽培区)。叶富良教授介绍说:“系统的每个池塘(生产池和生物净化池)既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综合养殖池,都具有生产产品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整个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循环体系。

在虾-鱼-贝-藻多池循环水综合养殖模式中,虾塘排放的含有大量残饵及有机物的废水,通过在封闭系统内不同养殖区的养殖生物再利用水质环境得到了生物调控和自我修复。这个创新的对虾养殖模式,与单纯的养殖对虾相比,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叶富良建立的虾-鱼-贝-藻多池循环水无公害养殖模式这一研究成果,获得2003年湛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0年匠心 做中国高抗病种虾领航者

陈国良 广东海茂董事长

陈国良,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1982年,走出校门的陈国良进入国企开始对虾育苗历程;之后创立海茂,经营自己的虾苗王国。

80年代以来,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的人工养殖和育苗技术上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取得丰厚成功,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良种推广、社会服务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帮助沿海农民开辟养虾事业,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他与台湾商人合作,引进并推广南美白对虾育苗和养殖。接着又不断挑选、对比不同公司的南美白对虾品种,为南美白对虾在中国快速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同时,为打破外国队种虾的垄断地区,他甚至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南美白对虾亲虾的选育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长远的方向,亲虾垄断将成为历史,中国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走得更远。”2016年底,海茂联合天邦收购美国Primo种虾公司,目前所有优质对虾种质资源都被国外企业掌控,中国企业首次拥有国外对虾种质资源,这是中国南美白对虾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事记。

陈国良30多年匠心,他一直坚守对虾苗种事业,见证中国虾业起起伏伏,经历中国所有对虾及新对虾品种的生产、推广全程。30多年匠心,只为做一尾虾农满意的虾苗。海茂,做中国高抗病种虾的领航者。

振兴水产村 致富鱼虾农

郑石轩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董事长

1960年,郑石轩出生湛江南三岛,少年时经历过文革,成为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郑石轩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原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已合并为广东海洋大学)的年轻骨干讲师,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流金时代,作为知识分子的郑石轩不适时宜地赶上了“下海”的大军。

“出来做实业,更加适合我这种性格。”1989年,郑石轩辞去高校教师工作岗位,开始创业。郑石轩用“难以想象”四个字来形容创业之初的艰难。据他回忆,刚出来时颇不顺利,养过猪、养过鸡、养过鱼,也卖过鸡,但都没有赚到多少钱海南恒兴饲料实业有限公司,甚至他还当过畜牧业的兽医,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他接触了水产饲料行业,从此改变了郑石轩人生发展的坐标系。

1994年,病害重创养虾业,郑石轩走出象牙塔,投身中国水产事业,掌舵粤海饲料,主打虾料,结果证明他眼光独到。随着南美白对虾掀起养殖潮,凭借技术优势,粤海成为虾料界金字招牌。

曾经在多家饲料企业供职的某配方技术人员曾私下与农财宝典记者交流,郑石轩本人在海水水生动物营养和饲料配方领域的技术造诣,在饲料企业老板这个层级,是比较少见的。

他主持研制“粤海牌”高效环保对虾饲料,大幅降低饵料系数,首创水产动物饲料配方不添加粘合剂,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开创我国高品质对虾饲料的先河。毫无疑问,郑石轩为我国对虾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建设“粤海村”,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粤海村”技术下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为振兴水产村、带动对虾产业振兴起到标杆作用。

同时,粤海始终秉承低调、稳健的风格,在水产饲料界默默耕耘。不张扬、不冒进,在中国饲料行业快速发展、水产养殖行业加速产业化进程的这20多年中,粤海好像一个潜行江湖的隐形大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朴实而又精彩的绽放。

中国虾料大王

陈丹 广东恒兴董事长

1997年,白斑病流行,行业形势严峻。“牛胆”的陈丹逆势而上,在海南建起第一条虾饲料生产线,一些老农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结果半年后,工厂不仅没像别人想的那样“养蚊子”,反而实现了满负荷生产。

大量好产品出来了,靠谁消化?陈丹想到了必须先让水产业壮大起来。他带着“军师”到处考察,果断地从泰国引进南美白对虾,并成功研发出淡水养殖的新模式。

1998年,南美白对虾实际还处于推广阶段,养殖业对饲料业的拉动力还未完全激发,陈丹却已急不可待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水产饲料工厂,6条生产线,使他在行内获得了“疯子”的称号。

随后,野心勃勃的陈丹把全国都当成了自己的舞台,到处游说农民推广这种新模式,由此引发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在中国大规模扩张。据统计,1999年-2000年,南美白对虾在中国取代斑节对虾成为主流品种,掀起一轮产业增长高潮,2000年开始恢复至历史最高产量,达22万吨;2001年,产量又猛增至30.4万吨。

与此同时,虾料厂也风生水起。尾随成群结队的对虾,贴着“恒兴”品牌的饲料像细胞裂变般散遍全国。进入新世纪,对虾养殖在国内全面铺开。已雄霸最大产能制造厂的陈丹,在全国一马平川,并获得虾料大王称号。实际上,这时的陈丹已不满足于卖饲料,他瞄准的是整条水产产业链。

此后十年,陈丹打出了一套苦练已久的组合拳。2001年,陈丹争取到国家“863”计划项目,开始做种虾选育、虾苗培养,把研发当成企业发展重点。2003年,他又切入水产加工领域,矢志“为行业制定标准”。他不仅投血本建立了年加工6万吨、中国单厂产能最大的水产加工厂,还装备全球最先进的设备,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仪器质量体系认证,把产品成功推向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

一个虾料霸主向全球性大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如今,陈丹的恒兴已成为一艘真正的产业航母:下属企业达70家,年产值上百亿元。

将中国虾打造成一张国际名片

李忠 国联水产董事长

1984年,年仅16岁的李忠因为一件校服引发了辍学打拼的念头。不过,李忠的“渔民”生涯并没有就此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泥水工。原因是当时他的父亲告诉他,现在最有钱的,第一是包工头,第二就是做大虾的。“我干了不到两年的泥水工,发现自己做不来包工头。所以我干脆转做大虾,从那开始就一做不可收拾。”那是1986年,李忠18岁。

从小虾贩的营生做起,收购渔民的对虾再拿到码头去卖,每斤可以赚几元的差价,就这样,短短两年间,李忠就把他的对虾生意做到了澳门和香港,也因此结识了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那个人。

“他是香港新华集团的老总蔡继有,也是做水产生意的,是我们这行的老前辈。现在他已经过世了。”提到自己的偶像蔡继有先生,李忠有些感慨。“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当时我是他最小的一个供应商。”李忠结识蔡继有时,只知道蔡老是一位很厉害的大老板,但并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财富。直到后来,李忠无意间在一本杂志里看到有关蔡继有的访谈文章,讲他创办的企业和他的处世为人。其中提到,仅在1989年时,蔡继有的身家已经达到三十多亿港币。

“我当时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就很震撼。你要知道,蔡继有老先生当年也是踩着单车在澳门卖虾蟹这样发家的。我从没想过,一个‘虾’的生意,竟然也能做到那么大。”在蔡继有身上,李忠不仅看到了个人的希望,也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希望。也因此,在那个本该想着玩乐和谈情说爱的年纪,二十岁的李忠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

此后三十余年间,从一个小作坊到一家工厂,从构筑起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及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再到闯入资本市场,李忠用三十一年只做了一件事:用心做虾。最令李忠自豪的是,他赢下与美国数次反倾销官司。

2003年,国联水产的销售额超过3000万美元,95%依赖外销,美国市场更是重中之重。然而2003年12月31号接到的一纸诉状,如同当头大棒让李忠有点发懵。美国南部虾业联盟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对中国等六国进口虾反倾销调查的申诉,2004年2月1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对原产于中国等6个国家的冷冻和罐装暖水虾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对于当时的形势,李忠打了个比方:“就好像是我们在楼上,楼上着火了,到底是跳下去,还是等人来救。我们跳下去,是找死,我们不跳,就等死。那我选择跳下去。”既然只能面对,那么就只有积极去应诉,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国联水产成为这起官司中亚洲唯一一家零关税企业。

振兴中国虾业 优质苗种先行

2018全国对虾苗种高峰论坛

暨“虾业40年中国好虾苗”颁奖盛典

为成功者加冕,为奋斗者加油。《农财宝典》将于2018年12月10-11日在天津举行2018全国对虾苗种高峰论坛暨中国好虾苗、全国良好商誉虾苗标粗场颁奖盛典,旨在集中产业智慧,研判行业形势,厘清对虾苗种发展难题,引导虾苗行业升级转型,从源头上推动我国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期待您的参与

扫码抢票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