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钢铁侠cg技术 快手评论点赞网站平台

客服   钢铁侠cg技术 快手评论点赞网站平台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2011年,年轻的手机公司职员王康穿着自制的钢铁侠MK1盔甲去公司上班,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在国内,他迅速成为了机甲圈内的大神,消息传到国外,位于澳洲的钢铁侠后期制作团队也给他发来邮件祝贺。在漫威宇宙刚刚诞生的第三年,这位出生于山东小城的青年就这样和科幻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后,王康从上海回到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一群同样爱好科幻的伙伴一起投入到实体特效的事业中。2015年至今,他们为电影《三体》设计制作特效道具、为《流浪地球》制作机器人MOSS……去年钢铁侠cg技术,他们在中国科技馆设计了一个“火星基地”,能让人们亲眼见到未来中国在火星上建造的未来城市。

这是一个小镇青年参与到中国科幻历史中的故事。

从小镇青年到电影幕后,他为中国科幻造梦(来源:网易浪潮工作室)

故事的另一面,是王康和团队成员在技术革新上数年如一日的苦熬与探索。作为中国第一批实体特效从业者,“我们踩了无数坑。”但依然步履不停,因热爱而坚持,因热爱而不断探索,因热爱而极力突破想象,将未来与现实链接,将未来带到眼前。

在技术上探索十四年后,王康说,他想把梦做得大一点,从0到1,探无止境,做自己的原创科幻。

“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

2011年,上海,25岁的山东小伙子王康和朋友开着车,将自制的15公斤重“钢铁侠”MK1装备,运到了自己在职的手机公司。在自己部门穿上之后,王康走了出去,“我之前没通知同事,穿出去的时候吓着好几个人。大家第一感觉是愣在那,第二反应就是掏手机发微博。”

这一举动被同事们记录下来发到网上,国内外媒体跟进报道,迅速成为了热门事件。

公司领导找到王康,说他的举动很有趣,能提升公司的人文环境,支持他“带薪休假”参加节目。大学的学弟也来联系王康,邀请他一同去北京创业,“打造咱们自己的机甲”。

2011年6月,王康穿上自制的“MK1”盔甲上班

这家手机公司是王康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是他的兴趣所在。在那个手机行业竞争相对平静的时期,王康已经是把玩过40多部手机的手机迷,善于通过手机外观的细微变化,敏锐地察觉到背后的技术迭代。这份职业经历为王康的“实体机械梦”埋下了一颗亟待发芽的种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热爱,以实体机械为业,王康毅然提出了离职,领导还来挽留,“说让我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待在公司两三年就可以拿上海户口。”

2011年底,王康从上海回到北京,继续研究制作钢铁侠。从MK1到MK3(钢铁侠第三代盔甲),意味着更精妙的结构、更出色的打磨技术和上色工艺。他把自己的工作进度直播在微博上,2013年,他成功做出了一只头盔,一下子吸引来4000多人关注。

王康的微博截图

在北京,王康和几个小伙伴以年为单位工作:“2013年发了钢铁侠头盔,2014年做出手臂,2015年做出来胸甲,2017年终于全部做完了。”在那漫长的四五年里,他们的制作进度没有节点,“节点就是做到满意为止”,这种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的韧劲,让王康离心中的科幻梦越来越近。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和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科幻电影正处于爆发前的蛰伏期。影视公司们纷纷买下科幻小说版权,陆续有电影团队开工。

科幻电影,CG(计算机动画)特效,成本极高,成熟的团队多在国外且后期制作中不可控的问题极多。实体特效则是通过特殊的手法和材料做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可以满足创作需求,也有助于尽可能的避免后期制作中各种不可控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影片视觉效果的真实性。依靠多年来积累下的过硬技术,王康的团队冲在了特殊实体道具的最前锋。

2015年,王康团队成立后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国内最早启动的《三体》电影项目,为片中人物设计了一个可以穿戴的手提式V装具。

王康团队为电影《三体》(未上映)设计的V装具

2018年,他们接到了来自电影《流浪地球》的设计方案,那是一个位于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名叫MOSS。制作是王康团队的强项,“只要你设计没问题,我们一定能把它变成现实。”2019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成为春节档的一匹黑马,属于中国的“科幻元年”诞生,王康和他的团队也参与到了中国科幻的最前线。

十四年为爱发电

自制钢铁侠盔甲走红之后,王康收到很多人求教技术的信息。“他们问我有没有图纸,问我是不是用了这个技术那个技术,都没有,我就是用手生掰。”

大概是因为小时候看过母亲裁布做衣服,他连图纸都没画,“脑子里自己就有三维模型”。他把自己小时候一个放大镜的握柄剪掉,在里面贴一层装CD的盘套作为柔光贴,最后再用热胶棒、蜡烛、易拉罐弄一个灯——这就是天下无敌的托尼·史塔克胸口的反应堆。

王康制作的“MK1”盔甲

事实上,王康的大部分技术工艺都是在创业之后才掌握的。他的团队成员大多没有工业设计基础,为寻求技术突破、精益求精,他们尝试不同的制作工艺,从最初的高密度泡沫,到塑料、3D打印,前后耗费了七八年,逐步变成了一个专业团队。

这些技术要求巨大的投入,在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他们把赚到的钱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新技术的学习和设备的购买中。王康笑称,他们是“为爱发电”。

在2015年开始参与科幻电影项目后,团队又需要去剧组跟组。国内能够做机械道具的团队并不多,这要求他们全程待在拍摄现场做现场调试,往往是四五点起床备场,晚上十点结束后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到酒店,继续修改白天的遗留问题。这样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会持续两个月。

王康团队制作的机械装置

王康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在技术的探索上不计成本,在作品的制作上不断做加法,什么“坑”都敢给自己挖,他们突破的永远不是来自别人的要求,而是根植于内心对科幻的热爱与追求,不断突破自我,永远不甘于现状,永远对未来发起挑战。

让科幻的梦越做越大

2021年,王康的团队接到了中国科学技术馆的项目,做一个中国未来火星基地的沙盘。方案改了好几版,馆方一直不满意,说想让他们“飞”一点,显示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飞”刺激到了王康,最终,他们把央视大楼、东方明珠塔都“搬”上了火星——“这样才能表明是我们中国的火星基地。”

他也开始思考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埋头深耕技术七年后,他们下一步的探索方向是什么?

王康谈到曾经有一条评价他作品的弹幕,让他印象极其深刻: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这话不好听,但说的都是事实。”

“我们要做原创,做自己的科幻。”王康决定从自己最擅长的实体机器人开始做起——一个被团队捧在手心的小机器人,将来,它身上会长出一个“世界观”。

王康和他的小机器人

从孩童时用牙膏盒自制真人大小的变形金刚,到工作时制作MK1盔甲,再到现在成为科幻影视剧作的参与者。王康不仅有着超强的动手能力,对技术边界破釜沉舟式的探索,对世界未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着一股可以将身边所有物品运用到一起,纳入他的科幻世界的劲,凭着这股劲将未来带到现在,带到你的眼前。

在一次给小机器人做户外测试时,因为监视屏的续航时间短且充电时间长,王康临时决定,用iQOO 9 Pro手机取代监视屏,19分钟就能充至100%,不仅弥补了之前监视屏操作系统充电慢耗电快的续航烦恼,且对于拍摄内容的展示iQOO 9 Pro屏幕更清晰,更便于发现细微之处的问题。

并且在一次团队脑暴阶段,王康使用iQOO 9 Pro展示建模模型钢铁侠cg技术,在其强大性能算力的支撑下,设计的建模文件迅速打开,王康快速与团队沟通想法确定搭建方向,将脑海中的构想简单高效的落到实处。

前段时间,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特效专业的学生来到王康工作室,围着王康问这问那。王康很感慨,十年前他能做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看国外的视频资料,再一年一年地试错。《流浪地球》之后,越来越多本土人才进入了特道领域,他相信,中国科幻未来可期。

从欣赏西方、学习西方,到尝试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科幻故事。到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国科幻走起来了,但是这些成绩背后,是一个个像王康一样的科幻人探索未知的勇气和韧性。

王康选择iQOO手机作为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得力助手,不仅是功能强悍,更是源于双方对于探索精神的高度共鸣。他们都敢于在各自领域作出尝试与突破,从无到有,从好到更好,从强到更强。这也是iQOO的品牌内涵:“I quest on and on—— 生而强悍,探索不止”。

作为vivo旗下子品牌,iQOO坚持顶级性能+顶级电竞,期望给消费者带来一流的操控体验。并且iQOO作为BMW M Motorsport 全球顶级合作伙伴,将赛车的灵魂精髓“速度与性能”,内化为iQOO旗舰系列的产品理念与设计灵感,iQOO 9 Pro后盖的经典三色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自2019年创立以来,iQOO三年间不断追问、不断求索,始终在不断追求极致体验,探索速度与性能的边界。

王康和小机器人

在已知领域越来越强,在未知领域探索突破,是iQOO的内在驱动,也是王康追求原创科幻的精神内核。出生于80年代,经历过互联网世界最好最开放的时光,王康的身上始终保留着一种蓬勃的想象力和对未知的持续好奇。他的科幻故事讲到第十四年,不仅没有结束,反而迎来了新的开始。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