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研究 说说赞网站

客服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研究 说说赞网站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省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学校高水平创新发展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及国家、省、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情况回顾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全校上下以第一批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统领,戮力同心,开拓奋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烟台市2017年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20年烟台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先进单位”、“烟台市精神文明校园”、“莱阳市2015-2019年教育工作示范单位”、“莱阳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为向更高层次的办学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能力水平明显提升。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多方寻求企业合作,努力吸引社会参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围绕“示范校”创建,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机电综合实训大楼,改扩建了1600平方米的汽修实训车间,新建了智能机器人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联想3C服务中心、无人机实训等16个校内实训场所,新增实训设备582台套,设备总值4470万元,生均设备值1.41万元,实现了硬件建设的快速发展。

2.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新招聘教师20人,重点解决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选派86人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100余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在国家、省市级正式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研究市级以上重点课题、规划课题14个;培养了专业带头人13名,骨干教师31名,外聘技术人才27名;“双师型”教师117人,专业教师“双师”比达到65%,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师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9%,拥有高级技师7人,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3.专业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对接,与烟台职业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学前教育8个“三二连读”专业。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与北京商鲲教育控股集团开展联合办学,以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为依托,新设了高铁服务专业;以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为依托,新设了无人机制造与操控、3D打印技术专业;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依托,引入联想教育集团“企业3C服务中心”,开设了联想一体化人才培训特色班;与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签约共建“航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以现代服务、机电专业为依托,采取“3+3”分段培养模式,联合开展“航空服务与飞机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使专业设置更加优化,更加贴紧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

4.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不断改革课程内容,本着“适用、够用”原则,去粗取精,贴合实践,开发了《数控加工中心加工工艺与技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女装结构设计》等校本教材16本,训练图册9册,承担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2个,重新修订了28门课程标准,形成了“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需求、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技能标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过程”特色鲜明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了“大赛标准”融入技能教学制度,实施了以技能小组和兴趣小组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启动了校园技能节平台,广泛开展校际交流比武,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五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荣获全国行业比赛一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7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1个,烟台市级一等奖40个,二等奖84个,学校连续7年荣获“烟台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学校为地方企业提供了3200多名优秀毕业生,向高校输送了2210名合格新生,毕业生以“职业素养高、上岗时间快、实践技能强”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5.校企合作交流全面提升。依托烟台市机电职教集团和莱阳市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优势,不断深化集团化办学内涵,从资源共用、人才互聘、专业共建、成果共享等多领域深化校企合作,与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丽景海湾、泓淋电力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冠名班”订单培养及工学结合、跟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协议;进一步完善了校内莱运汽修、海通机械、职教服装等引企入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校中有企、企中建校的多种合作形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日本中央教育集团、烟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签约三方合作,在教育教学、留学深造、境外就业、师生互访等方面开展了积极务实的合作,以日韩语国际班为主体,以兴趣班为辅助,探索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新模式,招收国际班学生63人,吸引兴趣班学生186人,先后向日本输送留学生8人,向韩国输送留学生4人,新加坡工作1人,向日本输送技能就业生2人。

6.信息化建设水平快速提升。新建了智慧教室、微课创作室、校园演播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实现了精品课程资源及专业化微课的自动录制、存储与转播;升级了智慧校园系统,启用了企业微信平台,建成了基于人脸识别的“一卡通”系统;通过自建、校企共建、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不断充实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了信息化优秀教学资源观摩培训、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教研、管理中,有效提高了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

7.内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以构建现代职教管理制度为指导,重新修订了《学校章程》,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教研管理等七大类制度,并汇编成册,开展了全员培训;推进学校治理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了校内竞聘改革,积极参加省里组织的诊改培训活动,推进诊改工作不断深入;接轨现代企业管理,将“7S管理”植入校园,实现学生素质养成与企业岗位素质要求“无间隙”对接。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学校办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专业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做法尚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提炼和完善,形成可供借鉴的标志性成果。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老化断档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着力培养更多名师和行业领军人物。

3.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智慧校园”建设成果与信息化应用能力存在脱节,教学、实训、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离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4.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形势分析

1.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学校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方案发布后,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10多个部门,就高职扩招百万、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出台了10余个政策文件,集中释放了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红利,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春天。

(2)部省共建职教创新发展高地,为学校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部省《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支持、遴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职业学校。学校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创建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为契机,全力推进学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3)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省政府《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胶东五市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设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突出“十强”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胶东五市产业创新协同共进。这对于学校以专业对接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更好服务高水平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理应主动对接,勇挑重担,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实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面临挑战

(1)创新职教办学体系面临的挑战。对接“职教20条”和职教创新高地发展意见,学校将重点围绕“推进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纵向贯通、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横向融通、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进一步创新职教办学体系,在积极探索新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打通多元升学通道;积极提供师资和教学资源支持,协助中小学开展好人生规划课程和劳动职业启蒙教育;积极承担更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任务,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需要积极寻求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

(2)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面临的挑战。学校现有的专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重点专业集聚能力有待于提升,师资、课程、实训、管理等有待进一步整合共享;需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动态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按照专业基础相同、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组建专业群。从而带来了如何调整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探索建立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挑战。

(3)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挑战。需要学校在当前产教融合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政策、机制、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与产业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产教沟通协调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环节等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推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高度契合,提升一体化育人水平。

二、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文件精神,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高水平发展为宗旨,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强化机制保障,科学配置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研究,提升育人质量,促进特色发展,加快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同发展需求密切对接、与加快教育现代化整体契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创建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努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多样化社会服务。

(二)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创建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调整优化、产教深度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治理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双提升。通过五年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育训并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在全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中走在前列、树立样板。

(三)坚持原则

1.坚持全面落实。立足学校职教工作实际,对照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45项工作任务以及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要求,逐一进行细化分解,认真研究制定学校《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落实保障措施和目标管理,全面细致、不折不扣地把各项工作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2.坚持全面对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加快建设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服务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3.坚持开放共享。树立开放式办学、市场化育人、协同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积极依托各类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推进校校、校企合作交流和校地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互鉴,真正办出特色、办成一流。

4.坚持改革创新。对标省内一流、全国顶尖、世界水平职业教育,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好制约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全面提升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水平。

(四)发展重点任务

1.提升党建引领发展水平。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创省市级党建工作示范学校;实施红色示范工程,围绕“发挥堡垒模范作用、推进职教创新发展”两大核心任务,开展“初心育人,匠心铸技”党建特色品牌创建,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发展水平;实施红色阵地工程,建设以胶东革命战争遗物陈列、学生技能作品展示、莱阳乡土文化和职教发展历程为主题的“两馆两长廊”展示平台,打造立足教学、面向社会,立足莱阳、面向胶东的党建和群团共建共享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信息化+党建”红色网络阵地;实施红色堡垒工程,以“标准化+信息化”推动学校党支部“1+1”堡垒建设行动,开展先锋引领行动,争创省市级党建示范点;实施红色基因工程,推进党的理论武装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编撰形成学校思政道德教育校本教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构建“信息化+思政”网络教学平台;配齐培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行党员领导干部结对班级带头讲政治课活动,形成全员全程思政育人体系;重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程,建立六大模块通识教育体系和公共基础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实施综合素养提升工程,围绕培养“四德五会”学生目标,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综合素养教育,形成富有职教气息、饱含人文底蕴的“三全育人”体系。

3.推进专业群高水平发展。瞄准“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专业建设目标,面向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对接调整、持续完善”的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促进专业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围绕打造现代制造技术、汽车两个重点专业群,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建成国家优质专业2个、省品牌专业3个;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数字经济侧重的新兴专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培优主线,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对标国内外一流专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能力,建成虚拟仿真实训室4个,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平台3个;实施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4.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修德砺能,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推行“1+X”证书制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持续创新机制,建设国家级1+X证书试点专业2个,省级1+X证书试点专业2个;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实施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建设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4门,新型校本教材8门,打造一批国字号、省字号的知名专业内涵品牌。

5.锻造师资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四有”标准和“开放创新、跨界融合、协同提升”的思路,以实施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高层次人才引领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以培育双师教师队伍、教练型‛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和激励措施为保障,建设一支领军人物领衔、骨干教师支撑的师德高尚、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五年建设,专任教师保持在 280 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 35%;每年新增或培养硕士3-5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85%。

6.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加强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山东网商集团等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作,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推进集团化办学,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制造业和汽车两大产业,校企共建现代制造技术和汽车专业群,为胶东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与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共建公共实训平台,由企业捐赠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汽车零部件等,在学校汽修实训中心建设全实景、全流程岗前实训基地,利用公司培训中心资源,对冠名班学生开展线上远程培训,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无缝对接,构筑起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与北京爱创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莱阳市人工智能创客教育中心”项目落地,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建立多元化办学格局。

7.提升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在数字校园平台的基础上,整合物联网应用,升级为智慧校园平台,新增招生就业管理平台、教育质量管理平台,升级教室信息化教学设施,完善校园安防系统,实施网络升级改造及安全加固,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让智慧校园平台为学校赋能,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开发优质专业教育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实现每门专业课程都有网络课程资源,完成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8.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秉承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理念,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汽修、机电、数控、电商等特色专业优势,引入日韩行业企业培训标准,成立日韩订单班;依托现有国际班培训体系,在校内打造日韩特色语言培训中心;依托烟台国际集团海外教育资源,在日本设立海外教育培训中心;对接国外职业院校先进的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到韩国、日本就业及留学,派遣教师出国(境)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专业师资的国际化水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打造国际化中职教育示范学校。

9.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打造“党委全面领导、依法民主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同推进”的现代职业学校治理样本,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系统完备、层次清晰、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学校管理制度手册;依托“智慧校园”和企业微信平台,实施工作流程再造,推进数据融通共享,实现政务事务“信息化流转”和“一键式办理”;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明确岗位能力标准,推行股级干部校内竞聘改革,激发内动力,提升执行力;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治”治理架构,接轨现代企业管理,制定落实学校“7S”管理细则,形成“校企融通、系统科学、规范高效”的特色管理体系;规范完善质量标准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管理平台,深化教学诊改和质量年报制度建设,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10.提升服务发展水平。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设备和技术等资源优势,大力加强与莱阳市应急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开展面向企业在职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年培训达到6000人次以上。

11.提升基础能力水平。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多方寻求企业合作,努力吸引社会参与,全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学校扩建项目,建设学生宿舍10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汽修理实一体车间及社会培训综合体8000平方米,购置完善相关设备,不断改提升设施设备总体水平,夯实发展基础能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山东省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制定绿色学校创建整体规划和分年度的实施计划,坚持整体规划和逐步实施相结合、丰富美观和实用适用相结合、绿化美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原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环保改造、校园绿化美化等重点项目实施,积极探索“生态+教育”新模式,营造浓厚的绿色健康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着力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文化校园。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政行企校协同推进。紧密依靠国家、省、市提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把握方向、协调问题、强化领导。学校成立“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建设目标、任务和内容的整体规划和实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高效工作机制。聘请政府、行业、学校等专家成立“十四五”规划建设指导委员会,重点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和指导。成立“十四五”规划建设办公室和各工作小组及子项目建设组,明确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和推进措施。

(二)全面强化项目绩效管理。制定“十四五”规划实施管理办法,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并进行管理,强化绩效考评,通过专家评价与第三方机构评估相结合等对建设的关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标志性成果和建设内涵予以综合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保证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益。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各级财政的要求,统筹安排、使用、监管资金,确保预期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积极争取多元投入。抓住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山东省、烟台市有关支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作等重大机遇,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社会培训服务等方式服务行业企业,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赢得广泛支持,进一步吸引社会优质资源投入,促成一批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深度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建设格局。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使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到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形成“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一支适应“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在建设过程中锻炼干部、成长教师,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强化作风建设,凝聚师生共识,汇聚全校之力,全力推进学校职教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