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株洲草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快手双击自助下单秒

客服   株洲草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快手双击自助下单秒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澳门创业青年李卉茵

文/图/视频 金羊网记者 谭铮 张璐瑶

2019年,对于澳门青年李卉茵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既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李卉茵创业的第十年。同一年,她还完成了一本小小的回忆录——《我们澳门二十年》。李卉茵说:“这本书,是我自己与澳门这20年共同成长的个人记忆见证,也是我一个小人物眼中的大时代。”

澳门青年创业者李卉茵(受访者供图)

创业十年不间断,只为讲好“澳门故事”

李卉茵的“梳打传媒”藏身于澳门半岛宋玉生广场的一栋具有历史感的商业中心。回忆起十年前的创业决定,李卉茵直言“太难了!”她表示,不同于当前社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认可,“当时家里人是不太支持我的决定的。我妈妈觉得一个女生还是去做公务员会比较稳定。”

决定创业之前,李卉茵干过不少工作。其中包括澳门东亚运动会的市场销售,朋友创办的人力资源杂志的编辑。“我本科是在暨南大学学传媒的,虽然是广告专业,但我对传媒这个行业一直很感兴趣。”李卉茵说:“因为当时澳门当地人对于澳门的资讯只能从香港的杂志上获得,我就想在澳门本地,做一本能属于澳门人的生活杂志。”

李卉茵在其创立的梳打传媒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金羊网记者 谭铮 摄

2009年,李卉茵和家人商议了2年的创业“缓冲期”。“我和家人说,给我两年时间株洲草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如果不成,以后我就不想这件事情了。”李卉茵回忆到:“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整个市场环境并不好,我也不敢问家里要钱,只能用自己前几年工作的积蓄。个人账户里,两位数是常态,连提款都提不出来。”

提起杂志的名称“梳打”,李卉茵说:“很多人都曾问过我这本杂志名字的来源。那是因为大家都不太记得澳门旧时被称作‘梳打埠’。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这本这杂志第一期的主题就是‘寻找百年梳打埠’,通过采访澳门4至6家的百年老店、学校和餐厅,来展现澳门的历史。”

她是唯一会唱昆曲的澳门女生(受访者供图)

杂志一个月出一期,到今天就是整整129期。十年间,从未有一个月间断过。李卉茵说,直至今天,她依然记得自己一个人写完首期杂志的60个版,然后和小伙伴一起到澳门街头派送“梳打汽水”,做杂志的宣传推广。

十年过去,李卉茵的《梳打杂志》从最初一期几千册,到现在每期45000册,免费向公众派发。45000册的数量,对于只有60万人口的澳门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李卉茵说:“这意味着,在澳门的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能看到我们的杂志。”

随着澳门特区政府对青年创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和内地交流合作的深入,在李卉茵和同伴的不断努力下,公司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也从杂志延展至高端奢侈品牌的公关工作。公司的职能部门,也从澳门发展至内地。她说:“‘梳打埠’是澳门的旧称,但‘梳打’与澳门特区共同成长。”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成立。李卉茵当选为该会的副主席,澳门区的主席。她说,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去创业、去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在澳门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访者供图)

成为澳门文化传播大使,探究澳门城市温度

出生在广州的李卉茵,小学五年级举家移居到澳门生活。在澳门长大的她,对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想通过媒体人的眼睛去探究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温度,向不熟悉澳门的人,展示这个城市。

“大家对澳门的印象是比较刻板的。但其实澳门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我希望通过自己所在媒体的努力,和个人的努力,去告诉更多的人。”如何让更多人发现澳门多元化的美?2019年澳门文化局从400位报名者中选出了25位志愿者成为文化传播大使,李卉茵说自己有幸成为了当中的一员。

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播大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岗”的。李卉茵说:“文化局为我们请来了资深的学者和老师,向我们讲述澳门的历史,澳门是如何发展至今天这个模样的。”据了解,澳门文化传播大使株洲草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需要完成“细味澳门400年”、“Fun享文遗”及“我是文化代言人”等多项课程。

李卉茵说:“课程期间,我们会走上街头,跟老师去看一些以前我们很熟悉的景点。以前我即使向朋友介绍这些景点,也是泛泛而谈。但是老师会侧重文化或者历史等内容,告诉我们怎么看待一个景点。”对于为什么要做澳门的城市文化传播,李卉茵说:“我们作为本地人和游客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更深入、更精准地去探究这个城市的温度。”

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受访者供图)

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从澳门到塞浦路斯

在传播文化的道路上,李卉茵的视角从澳门文化扩大至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路途,也从澳门本土,走向中国海外。

作为一个在澳门说着粤语长大的姑娘,李卉茵最擅长的中国传统戏曲是昆曲,而非粤剧。她说,与昆曲的结缘,源于2005年澳门文化局举办的艺术节时,白先勇先生将青春版《牡丹亭》带到澳门表演,一连三天的演出,她一场都没有错过。

“在我看来,昆曲是中国最美的一门艺术。”谈起昆曲,李卉茵很兴奋。她说:“中国讲究意境,昆曲的舞台也讲究意境。昆曲的舞台就像一幅画一样,有着大面积的留白。昆曲的文辞也很美。唱起来就像一首诗,是精雕细琢出来的。”

2005年与昆曲的一次相遇,在李卉茵心中种下了昆曲种子。在随后7年的时间里,苦于澳门没有昆曲老师,她就把学习昆曲的愿望埋藏在心里。直到2012年,李卉茵听说江苏省昆剧院的裘彩萍老师有开设昆曲网络课堂。她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南京拜访了裘老师,开启了昆曲的学习之旅。随后,她又在香港的邢金沙老师处学习身段。每周二和周五,只要李卉茵有时间,她的昆曲学习就没有中断过。

热爱让李卉茵坚持了下来,近两年,她开始登台演出,并把昆曲带入更多澳门人视野。由她创办的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从最初只有两个人,发展到如今有60名成员。

2017年,李卉茵随澳门代表团远赴塞浦路斯共和国,向塞浦路斯总统及其夫人展示了中国戏曲之美。她说,每次在报幕前,她都会说这样一段话:“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一名澳门长大的女生,我以我能唱昆曲而感到自豪。”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李卉茵应邀写了一本小小的回忆录——《我们澳门二十年》。她说:“这本书,记录的是我一个小人物眼中的大时代。20年前,澳门回归,我17岁,在暨南大学读书。回归10周年的时候,我27岁,开始‘梳打传媒’的创业。今年37岁了,也是澳门回归20周年,我想把更多的澳门故事讲给大家听。”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