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染整技术专业论文 快手1000粉丝网站

客服   染整技术专业论文 快手1000粉丝网站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1围巾

赵丰戴了一条深蓝色围巾。

这条蓝色围巾出现频率很高,日常款。他说,太久没旅行,没有新的丝巾入藏。一个捂脸的表情。

大屏幕打出投票结果,人们抬头——赵丰283票,排在委员中的第一位。

前度刘郎今又来

千山万水踏云开

双刀冲出阳关路

众志成城我登台

但有一次,他特意选了一条橙色底的围巾。

这是一块重生的丝绸围巾。几块用过的丝绸拼接,再用绗缝绗在一起。样貌改变了,温度也改变了。它适合冷天里戴,没有丝的冰凉,暖得刚好。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长赵丰,不管什么季节,脖子上总是搭着一块围巾,大家逐渐形成一种印象,这是中国的博物馆里,最时尚的馆长。他的围巾大部分冷色系,蓝色居多。但这一天,他觉得应该喜庆一点,但又不喜欢大红,就挑出这条橙色,有印花,印度风格。

赵丰1961年生。

那天,扬之水站在自己给国丝三十年馆庆手书的题名下,和赵丰合影,一笑:“我们从赵丰馆长头发黑的时候看他到了头发白。”

这反而成了围巾之外另一个标志。

节目里,90多岁的蓝天野站在身边,也是一头白发。当晚的宣传通稿,是这样写的:“一头花白的头发,一副书生气的眼镜,一条标志性的靛蓝色围巾,一身的温文尔雅——他就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长,也是本期国宝的守护人:赵丰。”

《国家宝藏》剧照

围巾的出现,是11年前。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2010年,几个从事丝绸与服装教学的学生听到刚主持全馆工作一年的赵丰,要做当代时尚,反应一致——这跟你的丝绸有什么关系,丝绸博物馆就是古老的丝绸啊。

即便是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这种反应依然普遍。

“我觉得不做不行,我要想办法破圈。”

2010年前后,杭州整个丝绸业大大滑坡。他在丝绸企业的朋友大量下岗,厂长同学关了厂,丝绸公司越来越小,赚的钱也越来越少。这跟科技发展有关。科技革命,大量新的纤维、新的面料,奔涌而来,化纤业快速发展,服装不需要用多少丝绸了,但是服装要生产,新的技术更新换代。博物馆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再看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时装部,是世界博物馆中的佼佼者,洛杉矶郡立博物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日本京都KCI、伦敦的V&A以及巴黎时装博物馆等,最受欢迎就是时装部或者本身就是时装博物馆。

他找到自己的学生冯荟,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时装我不太懂,但我想做时装。他很着急。

冯荟给他摸了一遍中国服装界的总体情况,有设计师协会,有金鼎奖,有各种十佳……他一个都没听过。

2010年冬天染整技术专业论文,李当岐来杭州找赵丰,他是常沙娜的学生,著名的服装史学者。两人在玉皇山下吃饭。

我想做时尚。

好啊,你这个想法很好。

李当岐即将赴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1993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开始举办兄弟杯大赛(后改为汉帛奖),这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服装设计大赛,今年已经到第三十届。

第一届金奖是吴海燕的《鼎盛时代》,第二届金奖是马可的《秦俑》,如今国内时尚界的顶流设计师,都是从这个大赛走出去的。当时有个规定,金银铜奖的作品,要留下来收藏,但保存一直是个问题。

赵丰对李当岐说,我们有地方,我们可以保存。2011年开始,他决定每年都要举办一个时尚回顾展。

2013年,时代映像:中国时装艺术(1992—2012)展览现场

他觉得要给自己一个丝绸的符号。领带,不喜欢,束缚。他喜欢休闲、自由、宽松。学生建议,不如试试围巾。第一年时尚展,手边正好有一条围巾,他一戴,嗯,看起来好像还行。

就这样变成了“时尚”。

“国丝·时尚博物馆”展厅

“这是国内第一家国有博物馆走进城市中心的商业空间,并在其中举办长期特展。这是第一个时尚类空间中开办的时尚博物馆。因此它的意义十分重大,影响也会十分久远……”开幕式上,他依然围着蓝围巾发言。

爱张罗,爱折腾,想到的事,一般就要落地。这是外人对他的观察。

朱老知道了,会怎么想?我问。

2朱新予

赵丰一直在丝绸之路上走,考察路边风光。他常向同行人问路,同行人有时也会和他讲话。

“行走在路上,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长,只是因为路上偶然会捡到以前商人不慎掉下的破缣残绢,同行人也会问起一些缝缝补补的事情,日子久了,来往多了,也就成了朋友。但突然有一天,路上开了一家绸布店,名字就叫中国丝绸博物馆。学过丝绸的我去了那店里做伙计,后来又当上了店长。”

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叫朱新予的人。

被人津津乐道的“77级大学生”,荒废了十年的他们,从各地赶到考场,希望改变命运。他小时候有点口吃,觉得自己口才很差,当老师不行。第一志愿报了建筑——他喜欢画画。浙江丝绸工学院是第二志愿,报了印染。他以为画布设计也跟美术有关系,结果发现学的是丝绸工程,全是化学。

印染77班,浙江丝绸工学院第一届本科生,他在班里年纪最小,今年,他们毕业40年了。

浙江丝绸工学院

他从来没听过世界上还有“研究生”。

有个同学跟他说,朱新予院长要招研究生,方向是丝绸历史,你反正喜欢文艺,要不趁这个机会转专业读研吧。

1979年,朱新予被任命为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时,已经77岁。他是中国第一个丝绸工学院的创始人。他和副院长陈钟认为,从丝绸工学院实际出发,丝绸学科属于纺织类,专业面要拓宽,不宜窄,申请学科名称应是丝绸工程学科。上报国务院批准后染整技术专业论文,学院享有丝绸工程硕士授予权。

1982年,他开始招收第一届丝绸史硕士研究生,只有一个人:赵丰。

读研时的赵丰

新中国成立后,朱新予创办了《丝绸》杂志、丝绸情报站,让赵丰跟着丝绸情服站和《丝绸》杂志主编孙金惠和杨炳芳学习。又介绍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高汉玉,主要做纺织考古,运用科技手段对马王堆一号汉墓纺织品做了分析检测,这些方法到现在依旧沿用。

“陈娟娟同志:今年全国政协开会,因住丰台附近京丰宾馆,未能奉访为憾。去年拜托指导我院丝绸史研究生赵丰同志事,兹介绍前来领教,务请大力支持为至恳!”

故宫博物院的陈娟娟,做纺织品分析鉴定,她大量的工作是通过组织结构的分析来研究明清以及战国、唐代的纺织品。1983年,赵丰去北京考察,朱新予又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

1984年第一届丝绸史研究生赵丰硕士论文答辩时,朱新予介绍情况

1980年,朱新予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制定了丝绸史研究计划。此前,丝绸史的研究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唯一以丝绸史命名的,就是陈娟娟写的一本通俗介绍《丝绸史话》。朱新予把丝绸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作为科技史中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为我国填补了这门学科的空白。

“我的口才不行,但喜欢做研究。”朱新予让刚毕业的赵丰留在研究室工作。他说,一个研究生一般要写三篇文章,一是关于本学科的学科史回顾,二是关于本学科的科普文章,三是专业论文。

前两篇他都写好了,在写第三篇专业论文时,老师又给他布置了一个作业,全面通读《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要作详细的读书笔记。

赵丰看着眼前的油印本,有点烦恼。没有配图,很难读懂,笔记也无法做,只能大概地写一下。很久之后,他才知道,老师要他作如此系统的笔记,是为了给《中国丝绸史》作准备。

赵丰的笔记

1983年,“中国丝绸史”课题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编写一部自己的《中国丝绸史》,一方面体现通史部分的风格体例及主要观点的统一,另一方面也体现全国各地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国丝绸史》采用了通论和专论上下册分出的体例结构,这在科技史著作中是一次创新。

朱新予很早就开始资料的征集,编写征集目录,与很多中外学者共同探讨写作方法。书一共九章,朱新予让刚刚毕业的赵丰撰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和元代四章,负责全书的图片和附录之一,最后通稿。

断续地看了第五章,基本好的,资料不少。从全面着眼可能要改动一些,以后再说。这里也想到了几个共同性问题:1、要研究各时期的资料,理出要点与特点,并深入研究写出特色。2、要有史有论,史料正确,立论明朗。3、前后章与全局关系,也要注意。但初稿不要受影响。4、共同性的搞个几点,记得写大百科时有些可采取。5、看来柞蚕要写专章,再研究。

赵丰把唐代一章的初稿交给朱新予,老师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意见。赵丰觉得自己一直糊里糊涂的,完全不能领会老师的深意,也做不到老师的要求。“直到1985年,我才有机会在正式的《中国丝绸史》写作中,弥补这一遗憾。”

朱新予是一个规划师,脑子里始终有个体系,丝绸行业的方方面面都要打通。他办了丝绸工学院、丝绸研究所、丝绸情报站、《丝绸》杂志,恢复丝绸总公司,编写《中国丝绸史》,还要建一个丝绸博物馆。他的“全链条”观念,在赵丰身上打下了深刻的印迹。

1999年,他做了一本中英对照的书籍《织绣珍品:图说中国丝绸艺术史》,选取了100件丝绸文物来讲述中国丝绸艺术史。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每一章谈论10件文物,就像一个展览。这种梳理方式在赵丰后来的研究中贯穿始终。

3博物馆

“朱老今天终于在丝博完成改扩建之后,得以立像在丝博园内,沐玉皇清风,临长桥流水,每日与他终身迷恋的蚕桑丝绸为伴。”在这个名为《朱老铜像揭幕及国丝25周年庆讲话》的文档结尾,赵丰这样写。

我今年84岁了。在我晚年的“要说就说,能动就动”的愉快生活中,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愿和丝绸界同志一道,努力完成四项工作。

这是四个愿望,他把计划列到了2050年:

1.完成《中国丝绸史》。今年完成上集通史初稿,1986年完成下集专题初稿。希望1987年出版。

3.建立中国丝绸博物馆,规划在杭州。

4.组成蚕丝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小组,事关整个蚕桑、丝绸、染整、服装大力开发充分利用的前途。要看到和打算到2050年,先搞规划出课题,可分可合,可先可后,有应用也要有基础,迎接新的技术革命,以新技术武装丝绸,百年大计,从今做起。

最后说了目的:“认清大好前途,要为丝绸的产品、科学贡献于世界而努力!这是我们应有的雄心壮志,也是我们应负的责任。”

1986年,朱新予主持中国丝绸史第二次会议暨丝绸史研究会成立大会

有一次,省旅游局开会,内容是通报中国丝绸博物馆国家旅游局已经立项并第一次拨款到省。这次会议由于召集单位疏忽,没有邀请朱老。会议开到一半,他匆匆赶到,气呼呼:博物馆开会不请我也要参加。

什么是蚕宝宝习气?

蚕宝宝幼龄期25~28天。一出生就拼命地吃桑叶,平时连呼吸时也不停止进食,狼吞虎咽,体重从初孵化时到成熟时养成一万倍。接着以每分钟一尺的速度,从吐丝管中吐出一种半透明的蛋白质混合液,凝成蚕丝,昼夜不停到吐完为止。母蛾产下300~500颗蚕卵留作后代,自己就衰竭而死。

你为什么会去博物馆?我问。

因为我导师啊。

有一次在朱老家里,赵丰说,就我的知识结构而言,我倒是很希望去丝绸博物馆干。

老师听后笑了笑,没有马上回答。

1987年,赵丰开始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陈列内容的设计,与丝绸博物馆筹建处的同事赴新疆征集丝绸文物,最后调入丝绸博物馆工作——这些,不知朱老是否知道,是否同意,朱老是否会满意我在博物馆的工作?他经常想起老师那天的笑。

笔记中,有“今后打算与中国丝绸博物馆”一行字。原来,老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早有考虑。

一有想法,马上行动。朱新予的敢说敢做,说到做到,某种程度上传递给了赵丰。

上世纪50年代,翟翕武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朱新予任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为了做好外贸出口工作,朱新予选择了一家企业作为专门的试样厂,有了试样厂,出样快,争取了许多国外订货。他还组建一支六七十人的图案设计队伍,设计人员身背相机,街拍素材。他认为,闭门造车出不了新品种,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在那时的广交会上,浙江的丝绸产品新品最多,质量最好。

1979年,全国大专院校还没有服装专业。80年代初,朱新予拿着一封信找到翟翕武,信是一位在美国的朋友写来的,建议在丝绸工学院设立服装系,因为服装行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大力发展,而中国当时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设有服装系。

翟老担起了帮助朱老争取拨款的任务。在当时财政状况相当紧张的状况下,他们用50万元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办起了中国第一个服装专业。

1980年开始,朱新予又提出试办服装设计专业。第一步是办服装短训班;第二步办两年制服装专业;第三步条件成熟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这在国内纺织、丝绸系统高校也属首创。

再次打开朱新予在1986年写的关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通信,有一附件。

……展品分二条主线:其一是栽桑、制种、养蚕、缫丝、丝织、印染、成衣,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最后是发展远景。第二是从原始丝绸用途,历代的丝绸服装演变到近代丝绸时装。全面开发,综合利用,包括丝绸各个时期丝织品种的纹样演变。

关于时装的构想和实践,早已在朱新予结出的丝线中,贯穿始终。

朱老如果知道30年后,国丝在杭州大厦开出了一个时尚博物馆,他会怎么说?我问。

我觉得他一定会表扬和鼓励我的:赵丰,想到了就要去做,就要做别人想不到或是做不了的事。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