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空间互赞免费网站陪玩平台刷消费等级怎么刷

客服   空间互赞免费网站陪玩平台刷消费等级怎么刷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五、“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升级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将加快技术结构、原料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分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棉纺织行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棉纺织设备;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的生产,加大化纤使用比例;大力提升“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到“十一五”末,棉纺织90年代及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要达到65%,劳动生产率提高到55000元/人·年,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卷化率达到50%,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化纤行业: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原料开发,提高化纤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追踪国外聚酯、涤纶最新技术,积极开发优质化、超大型化、精密化、短程化新一代国产化聚酯涤纶成套技术装备,发展锦纶大型聚合技术;加快开发腈纶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品种开发,扩大丙纶、维纶等在非纤领域的应用,提高氨纶优质化、差别化;加强化纤企业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到“十一五”末,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要达到21世纪初国际水平,新产品贡献率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90000元/人·年,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服装行业: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技术中介组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拓产品应用领域;加强产业链集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成从纤维材料、纤维加工到应用开发的新型产业链,促进产业整体水平提升;重点发展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农用纺织品、生物医用纺织品、新型篷盖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等;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技术。到“十一五”末,行业先进水平设备所占比重要达到3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12000元/人·年;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

家用纺织品行业:加强技术协作,联合开发生产一批家纺行业专用技术装备及专用纱线原料、辅料助剂,促进行业整体提升;重点企业实现生产连续化、高速化和缝制设备自动化;围绕高科技家纺产品的生产和阔幅特种整理深加工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印染加工基地;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技术。到“十一五”末,吨纤维创造产值达到100000元,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

印染行业:以提高印染产品质量、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强化环境保护为原则,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发展涂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加快生态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研发和生产;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废水治理达不到要求的落后工艺装备和印染企业。到“十一五”末,先进设备比重要达到4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12000元/人·年,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2%,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针织行业: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发展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及花边等产品;加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等新型原料在针织产品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到“十一五”末,具有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的针织装备比重要达到4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1000元/人·年。

毛纺织行业:加快特种动物纤维生产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优化洗毛、制条工艺,应用新型纺纱技术;推广羊毛细化改性工艺和羊毛防缩可机洗整理技术,提高毛纺产品的质量、档次;着力加强企业废水、废物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鼓励东、西部毛纺织企业的区域合作,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毛纺织行业的无结头纱率、无梭化率均达到60%,劳动生产率达到100000元/人·年。

麻纺织行业:加强麻类纤维加工及纺织工艺先进技术设备的研发,提高麻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麻纺织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提高麻类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加强麻类纤维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和种植产业化发展,完善原料与纺织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各类麻纤维可纺性能开发,促进低污染、低能耗脱胶技术应用推广。到“十一五”末,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无结头纱率、无梭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万元产值耗水、耗电、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0~15%。

丝绸行业:不断提升丝绸产品自主设计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开拓消费领域,加快复合型、差别化、功能化新型纤维的应用;针对丝绸印染后整理等薄弱环节,积极采用精细化、质量稳定型、高效低耗型的先进设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着力开发效率高、短流程、小浴比、超低给液、生态环保、循环再利用等加工新技术,减少丝绸印染后整理耗水、耗能以及环境污染;深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形成东中西部各区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行业整体技术装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00000元/人·年,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

纺机行业:以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企业以兼并、资产和资本优化重组以及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一批以产品生产为龙头、以工程成套为目标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大新型纺机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化力度,提升我国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发展节能、高效率、连续化、自动化、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化纤机械,开展高技术纤维、功能性纤维的技术设备攻关和产业化;在棉纺机械中广泛应用电子技术、在线检测监控等,实现高速、高产、优质、高效和节能;染整机械要重视高效短流程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向节能、环保和自动控制方向发展。到“十一五”末,纺机行业装备的数控化率达到10%以上,其中骨干企业达到15%,全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0000元/人·年,主要技术装备产品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源于自主开发的产品占50%以上;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占同期产值的30%以上。

(二)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强化纺织技术、装备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纺织强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

大力实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关与产业化。

纺织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纤维(CF)、芳纶(AF)、芳砜纶(PSA)、聚苯硫醚(PPS)、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UHMWPE)等产业化研发;新型聚酯多元化技术品种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水溶性聚酯(CO-PET)等产业化研发;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生物法多元醇及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差别化纤维及产品开发技术;年产60万吨及以上新型PTA成套国产化技术与装备;新一代直纺涤纶超细长丝及高效新型卷绕头研发和产业化;高档复合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新型医用防护材料的综合研究与开发;膜结构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技术;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的开发及应用技术;智能纺织品的开发研究。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工艺技术,集聚环锭纺(紧密纺)新技术开发研究和产业化,中高支转杯、喷气及涡流纺纱技术,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技术;特种动物纤维精梳纺纱工艺技术,新型纺纱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羊毛防缩可机洗整理技术,羊毛细化改性工艺技术;麻类纤维开发应用新工艺技术,麻纺先进工艺技术装备,麻类织物染色、防皱、柔软等先进后整理技术;弹力真丝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高档丝绸产品印染后整理技术;针织物节水节能高质量连续前处理工艺技术,针织物高档整理技术,全电脑无缝内衣加工技术。

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微悬浮体染整技术;等离子体加工技术;生物酶处理技术;环保型染料、助剂、浆料开发应用;自动制网技术;数码印花新技术;印染生产废水治理技术;化纤仿真碱减量废水回收利用技术。

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适合纺织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开发研究;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各类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开发及应用;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

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主要包括:日产200吨及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线的研制;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纺粘法和熔喷法及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高速系列化电脑提花圆纬机;电脑自动横机;机电一体化高速特里科经编机;染整设备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高效、节能、环保的染整设备开发研制。

加大行业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重视基础科学与应用基础科学和产业应用技术开发创新的衔接,加强产学研结合及纺织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实施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推进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创新

积极转变观念,认真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值得推广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典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运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市场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加快对用户和市场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进产业各种生产要素优化整合,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促进行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产业链新体系

1、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和内地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作用,推进产业合理转移,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形成东西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理产业梯度格局,促进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良性衔接技术中介组织,全面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在“十一五”期间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形成沿海国际高新纺织工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贸易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土地、环保、税收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中部地区要抓住“崛起”机遇,利用沿海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劳动力资源紧张,土地、能源和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的时机,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益,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结构,发挥资源优势,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他天然纤维。

西部地区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合作,加快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新疆、湖北、东北、川渝等地区作为“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发展重点,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承接东部部分产能,培育化纤纺织产业集群;在新疆地区进一步扩大棉花生产,建立更稳固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的细羊毛、半细羊毛和山羊绒主产区,建立羊毛初级加工基地,不断提高饲养、剪毛、分级各环节的水平,促进国毛产业发展;发挥长江流域苎麻资源优势,黑龙江、新疆等亚麻资源以及其他麻类资源优势,改善和丰富天然纤维原料结构;深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茧丝绸业发展步伐,建设中西部现代化、规模化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2、发展新型产业集群

继续推进和发展新型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地区建立纺织科技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点构筑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相关科研单位建设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的积极性。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包括五大服务体系:一是产品开发研究,二是质量检测、质量标准,三是培训,四是信息化,五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的社会资本并形成无形资产,促进集群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整合生产要素,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整体实力。

(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跨国营销水平

1、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自主品牌建设要循序渐进,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发展思路;要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加强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行业产品设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力度,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纺织各行业、重点区域通过建立并发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创建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品牌;重点扶持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我国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

2、积极推进纺织企业国际化经营

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境外投资设厂或采取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等投资方式,重点支持能够带动纺织机械成套设备出口的纺织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积极组织纺织企业开展出国展览、境外培训、投资考察、对外推介、对外交流等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获得国际认证、申请国际专利、注册国际品牌;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等,提高对纺织产品终端市场的控制力,改善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配,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十一五”末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跨国(集团)公司。

(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把引进外资同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外资企业国内采购,延长国内产业链,增强对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东部纺织业发达地区和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吸引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制造环节以及研发和设计环节;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优化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依托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出口配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不断完善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开展技术、品牌、智力等全方位的合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研发、培训、设计、营销等多个领域与国外同业组织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六)多渠道解决纺织原料供需矛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1、加快发展市场急需的化纤原料

在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规划内合纤原料建设项目的核准进度,鼓励具有合纤原料生产能力的民营资本进入,逐步提高我国精对苯二甲酸(PTA)、对二甲苯(PX)和乙二醇(EG)等重要化纤原料的自给率,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在今后建设的炼油、乙烯工程中,尽量多安排一些对二甲苯、乙二醇等产品,增强化纤产业链衔接力度,减少对进口原料的过度依赖,促进我国聚酯和涤纶工业的发展。

2、积极推进棉花市场体系建设

继续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棉花交易市场,规范棉花期货交易,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制定和实施棉农利益保护机制,稳定和发展棉花生产;加快棉花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解决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突出的问题;在棉花加工企业和棉纺织生产企业中,积极推广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鼓励到棉花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国际间种植合作,解决我国棉花的长期需求问题。

3、加大纺织纤维资源的开发力度

按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化纤原料工作,加快具有规模效益的重大项目建设,如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等,拓展可再生纤维资源,大力推进蛋白纤维、聚乳酸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新型纤维的开发,加大麻纤维、竹纤维等天然纤维的应用,积极开展废旧纤维及废旧聚酯的回收开发利用。

(七)加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纺织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

加强对纺织新材料及相关产品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包括新材料的命名和材料鉴别、新材料与其它纤维的定量分析方法、新材料的基础数据研究、新材料的产品质量指标等;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开展纺织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方法研究、安全健康纺织品研究、可降解性产品试验方法研究,形成相关检测、控制和评价标准;结合纺织工业“十一五”科技攻关方向、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收集和分析国际和国外标准化组织发布的相关标准,研究和制定功能性纺织产品配套的试验方法及其功能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对纺织行业重点研发的产品和市场急需的产品,没有的要加快制定产品标准,标龄较长的要加快修订,以适应纺织科技发展和市场贸易的需要。

加强环保、节能、节水印染新技术配套标准的研究制定,积极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广和认证;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纺织各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增强纺织行业标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在丝绸、亚麻、苎麻、羊绒等属于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方面,提出国际标准工作项目,促进我国优势行业标准国际化;积极推动并完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建设,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加强标准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宣贯,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的实施有效性;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建设一支懂技术,了解产业发展状况,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能积极从事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专家队伍,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八)完善行业监测和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和完善政府间对话和交流机制,加强行业组织参与应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自觉关注、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共享数据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建立健全行业运行和产品出口的监测预警体系,为企业提供客观、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密切关注国外设限动向,积极与调查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涉,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最大限度地保障纺织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权益;充分发挥原产地规则在我国贸易政策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杠杆作用,及其在提高加工贸易层次、避免反倾销制裁、引导外资投向等方面的作用;检验检疫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输欧美出口纺织品原产地证签证管理和原产地标记查验力度,与国外建立原产地证书电子联网核查机制,并研究建立原产地证书签证通报预警机制。

六、政策措施

(一)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引导纺织工业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继续推进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行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规定,认真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引导产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防止产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加大技术进步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坚持以政策为手段,市场为导向,信息化为动力,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投入;通过税收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为广大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纺织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三)积极推进新型纺织装备国产化,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要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国产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发展,提高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支持《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确定的新型成套关键装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作,为纺织工业的持续技术进步提供装备保障。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企业技术、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利益、积极性,强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我国纺织品原产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塑造和提升我国纺织品原产地形象;研究制定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登记备案制度,以适应国际化的生产需要,促进新型纺织品及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

(五)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和适用型的工程技术与设计开发人才、管理与营销人才、IT与资本运作人才等;充分利用社会办学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保证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纺织行业发展自律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组织的服务与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政府部门要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建立与各国同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