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重大事件 拼多多自助下单平台网站便宜

客服   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吴松营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陈锡添(左五)等获奖者分享他们的新闻专业精神。

陈锡添(左一)、吴松营获得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在颁奖典礼台上合影留念。

■ 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 吴勇加

90岁高龄的杨奇来了,66岁“年轻”的范以锦来了,双目失明的苏少泉来了,两耳失聪的刘婉玲来了,开拓特区报业的吴松营来了,记录小平南巡的陈锡添也来了!18位在新闻战线奋斗终身、成绩卓著的广东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大概从未想到:今天,他们能迈上崇高而又辉煌的领奖台!

这是今天下午在省委礼堂隆重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颁奖典礼,一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广东新闻界盛大嘉年华,著名主持人吴小莉现场不禁欢呼:“今天,我们都是新闻人!”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当记者!”

有人说,干新闻风光无限;又有人说,干新闻苦不堪言,当记者的叫跑新闻,做编辑的得熬夜班,干领导的须担责任。而南方日报社原社长、高级记者范以锦说:有阳光灿烂时的开心,也有风风雨雨的煎熬,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所以,需要一批批有智慧的人敢于担当,加入到新闻队伍中来。广东电视台原科员、高级记者王玉龙介绍,他跑新闻要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一是小刀,一是绳子,小刀专用于割脚上长出的老茧,绳子用于固定自己拍摄的位置,几乎每一条电视新闻都是来之不易的。羊城晚报社原编委、高级记者刘婉玲干了一辈子记者,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新闻,尽管付出太多,但仍无怨无悔,她说,“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当一辈子记者!”

创新,勇气,责任

曾几何时,新闻媒体的“面孔”并不太招人喜爱。广州日报社原总编辑、高级编辑黄景仁说,以前读者反映,看报是从最后一版看,头版是从下半版开始看,这引起了领导班子的反思:要把要闻版真正当要闻版办,而不是只当成地方要闻版办。因此,广州日报大胆改革,几次将有重大价值的国际新闻放在一版头条,收到很好的反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高级编辑罗远峰说,为了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拟开设羊城论坛,邀请领导现场与群众互动,起初引起个别领导担心。其后,他们坚持创办这个节目,终于得到了领导的支持。节目开设后,当年广州许多重大决策都先在论坛上讨论,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深圳报业集团原总编辑、高级记者陈锡添介绍,小平南巡的第二天,上面说此次没有报道任务,但凭着对党和国家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感觉小平南巡谈话非常重要,如果能报道出来,将对改革开放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坚持不放弃采访记录,认真核实每个采访的细节,终于写就了振聋发聩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圳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社长、高级编辑吴松营则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直在不断开拓创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作贡献。深圳特区报就是在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所以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夺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典礼是短暂的,而荣誉是长久的。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幸福安康,盼广东的新闻事业后继有人!

(深圳特区报广州4月23日电)

拍电视 办报纸 盖大厦

吴松营接受记者采访畅谈深圳特区报的运营与改革

颁奖词:

“他是深圳传媒界的拓荒牛,见证并参与深圳传媒传奇,他拓展了中国现代报业的办报和管理模式,使一张地方报纸一跃成为全国大报,打造报业航母,推动深圳报业向现代化传媒跃进。”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在昨天的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颁奖典礼上,吴松营幽默地说:“回想我这一生,电视拍过, 报纸办过,楼盖过,总结起来就是责任、探索、用心。”

他所说的“电视”,指的是他担任总编辑的电视政论片《世纪行》,“报纸”指的是《深圳特区报》,“楼”则是他担任深圳特区报社社长期间建设起的深圳特区报业大厦。

颁奖典礼后,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身为一个新闻人,首先要有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但也不能光提责任、理想的口号,办报需要智慧,需要用心去探索。”

一辈子热爱新闻

“我离开学校的几十年来一直都同新闻工作打交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我在海南工作时就在《海南日报》上发表文章、写新闻报道。”吴松营说。他至今还保留一张获奖通知:他写的《中央街居民爱看国产片》被评为半年度通讯员二等奖,奖金20元。一张30多年的获奖通知单,证明了这位老报人对新闻与生俱来的热爱。

1989年,吴松营担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后,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具体分管新闻出版工作。1993年7月,他开始全面主持《深圳特区报》工作,长达9年的时间里,《深圳特区报》成为一张在中国及至海外有影响的大报。2002年9月,深圳报业集团成立,吴松营担任党组书记、社长,至2005年1月卸任,又历经两年多报业改革发展新的探索路程。

吴松营的车上到现在还是每天放满各地当天的报纸,他笑着说,这是退休前养成的习惯。“每天一早,司机都要把刚出版的《深圳特区报》和其他系列报刊放在车上。我上车后就利用路上时间检查报纸的印刷质量。回到办公室,首先是摊开自己的报纸和中央、省的大报,和北京、上海、广州的党报,和本市的其他报纸进行比较,吸取别人在新闻编排处理上的优点,查看自己报纸的缺漏。我对上级和读者的批评意见,每天都做笔记。平时,无论是在坐车的路上,或是在饭桌上,什么时候只要听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即会电话告知编辑部跟踪采访。”他说。

记录时代进程是一种责任

1990年5月12日晚,一部名为《世纪行》的电视政论片,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此后又两次重播,全国160多家电视台随后播出,在全国引起轰动。“你是一个火种,点燃这片沉睡的土地……”刘欢当时主唱的主题曲在全国流传。

这部政论片,是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吴松营,和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广慧、时为深圳广厦文化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奇光三人为主完成的,吴松营担任该片的总编辑。

上世纪进入90年代后,身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走过一段忧虑和彷惶的阶段,多数基建工地冷冷清清,特区建设者无奈一批批回家。这部政论片,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以及在继续改革开放的论述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然性,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很艰苦,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为什么要硬着头皮上呢?我觉得身上有一种责任感催促着我,必须把当时深圳实行改革开放的真实情况告诉全国人民,澄清当时国内外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误解。”吴松营说。

两年之后,一个特别的任务又落在吴松营的身上——负责邓小平视察深圳期间谈话的记录重任,从1992年的1月19日到1月23日邓小平视察深圳期间,吴松营全程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期间的讲话。23日下午,吴松营和宣传部的两位工作人员整理出一份《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谈话记录》,共一万三千多字,成为一份珍贵的记录。

但当时不能进行公开报道,让他的心情总是不能平静,“感觉到没有把邓小平的重要谈话精神及时报道出去,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他的支持和组织下,《深圳特区报》“猴年新春八评”、《东方风来满眼春》等文章先后发表见报,一时洛阳纸贵,轰动海内外。

“在中国,任何级别、任何地方的党报,都应该是一张最有责任感的报纸。身为党报的‘一把手’要真正负起责任,就必须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出发、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大局出发,千方百计地把报纸办到最好,把党和人民的声音传递出去。另一方面,责任感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对工作认真、用心,为把正义的事业做得最好而敢冒风险、勇于探索的实际行动上。”吴松营说。

报业改革开路先锋

2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吴松营被上级指定为记录者,记录下一段时代强音。而在担任深圳特区报社社长和深圳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期间,吴松营在报业采编、经营等方面,建立起现代报业管理模式,受到业界的瞩目。

1993年之后,吴松营主持深圳特区报社全面工作,《深圳特区报》进入了高速运转时期,一份地方性报纸办成了风靡全国的大型日报,报社年广告收入从6000万增至6.8亿元,连续9年居全国报业前四名,国有资产从1.296亿元增至8.21亿元,共向政府纳税5.6亿元,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奇迹。

1997年6月29日,深圳特区报业大厦竣工。吴松营说,这是深圳特区报人以自己的血汗和实力,投资建设的新闻旗舰。“报业大厦正在施工建设那几年,我每天晚上9点多钟到总编室了解要闻版面安排情况之后,总会到大厦建筑工地巡看一番。有人说,‘老吴把报业大厦当成是自己的儿子。’这一点也不假,因为这栋楼灌注了一代深圳新闻人的心血。”

昨天的颁奖会上,主办方的授奖词认为,“他是深圳传媒界的拓荒牛,见证并参与深圳传媒传奇,他拓展了中国现代报业的办报和管理模式,使一张地方报纸一跃成为全国大报,打造报业航母,推动深圳报业向现代化传媒跃进。”

“深圳是一个改革创新的热土,在这里诞生了‘时间就是金钱’这样影响全国的观念,也曾在这里落下土地拍卖第一槌,身为深圳的媒体人,更需要有开拓创新的观念。此外,身为一个新闻人,我也从不敢懈怠,不敢满足一时一事的成绩,这也是‘责任’二字使然,必须任劳任怨,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吴松营对记者表示。

寄语新闻人

责任、担当、爱学习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新闻人的使命没有变。我觉得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责任和担当。一个人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不但要有兴趣,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才会刻苦学习自己不懂、不能的知识和本事,才会努力去做其该做,坚决不做其不该做。”

“此外,一个人的本事和知识,多数是通过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学习得到的。我是学工科出身的,虽然长时间在党委宣传部门工作,对新闻工作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报纸的版面策划、安排,是生疏的,有的甚至是不懂的。因此,被调到报社工作之后,我给自己定下一个任务:认真学习。向所有的编辑、记者学习,同时通读人民大学等几家大学新闻院系的课本。每天繁忙工作之余,我至少会抽出一个小时读书。到外地出差,我利用坐飞机的几个钟头的时间,往往就能通读一本书。至今还保留这个读书习惯。”

吴松营简介

吴松营生于1943年,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和新闻文化工作。他曾担任电视政论片《世纪行》的总编辑,该片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他自1993年担任深圳特区报社社长后,锐意革新,将这张地方报纸办成了风行全国、影响广泛的大报。2002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成立后,他担任党组书记、社长至2005年,带领集团迅速发展。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中宣部聘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专家评审组成员”,2008年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突出贡献奖”。

抓住采访机遇 把握政治大局

陈锡添接受记者采访回忆《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写作过程

颁奖词:

他胸怀大局,激昂文字,推动见证着时代的前行。春风绿南粤,东方满眼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中国新闻史的满目琳琅,有他灿烂的明珠添彩。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42岁当上记者,51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将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时所吐露出的字字珠玑,通过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传遍全中国,激励了10亿人,催生了中国改革的新春潮。比别人起步晚,却也比许多人走得更长,昨天,当71岁的陈锡添单臂举起广东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奖杯,内心依然澎湃不已。“从事新闻工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重大事件,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加上要有丰富的积淀,才能够做出一点成绩来。即使人生迟暮,在机遇来敲门时,你也需要做好准备。”

42岁毛遂自荐当上记者

196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陈锡添被分配到湖北日报社工作。但仅半年后,他被迫去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再后来又被安排到咸宁县一个广播站。随后,他在企业担任过干部,又在大学做过老师。虽然生活满足,但对新闻的理想始终在他心里萌芽。

1983年10月,已在广州外语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5年的老师陈锡添到深圳旅游。陈锡添到了深圳才发现,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他感觉身上突然有一股劲,唯一的念头就是要回到新闻本行中去。

那一年,陈锡添42岁,他又想重新拿起记录新闻的笔。听说成立仅1年的《深圳特区报》要改为日报,陈锡添觉得那里肯定需要记者。一向沉稳成熟的他,突然涌起一股无法克制的激情,心一横,两手空空冲劲十足地跑去毛遂自荐。当时,陈锡添什么背景也没有,就是拿作品给社领导看。结果他回到学校还没来得及跟外语学院提出来,深圳特区报的调令就来了。

实现了理想的陈锡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重大事件,如愿来到了深圳,默默无闻。虽然报社里满眼都是年轻人,但42岁的陈锡添觉得,他正变得和深圳这座城市一样年轻。1992年,更是成为当时深圳仅有的三名高级记者之一。

5天贴身采访笔记记了70多页

陈锡添说,真正改变他人生的,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

1992年1月18日,陈锡添接到这项跟随采访的重大任务。当这个机遇敲门时,他51岁,是深圳唯一指派的文字记者。这个年龄的人生,似已渐渐迟暮,而当时的深圳特区,情势也颇为微妙,一场遍及全国的姓“社”姓“资”的争论正愈演愈烈。

邓小平到深圳的第二天,陈锡添便得到了指令“不报道”,这让他觉得可惜。

“小平同志到深圳,在这种背景下,意义非同一般。而且,我感觉老人家不像是来度假的,好多话不吐不快,虽然是聊天的形式,但没有一句话是闲话,谈话的内容很多,针对性、指导性很强。如果归纳起来,就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架构。若是报道出去,全国人民加以落实,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时,在“不报道”的指令下,跟随而来的几家中央媒体记者都没有记录,后来也没有写稿,但陈锡添却没有放弃采访。直觉告诉他,总有一天有机会报道,必须要有这方面的准备。

那些日子里,采访不准录音,只能凭笔记,晚上回到宾馆,再凭要点回忆整理,凌晨两点之后才睡。最后,5天的采访笔记记了70多页。

从当年2月20日开始,最具体掌握邓视察事件的《深圳特区报》,在随后的十四天时间里,刊发了8篇评论。但到3月中旬,媒体仍未获准公开发表小平讲话,那盏“红灯”,谁也不敢去闯。

抓住机遇一文名动天下

3月22日,一觉醒来的陈锡添,穿着一双拖鞋到报社翻阅报纸。翻看到当天的《南方日报》时,他看到头版标题是“小平同志在先科人中间”,只感觉“脑袋‘轰’的一下炸开。“不是不让发表吗?消息要是一篇篇出来,我采访的南方谈话内容,就没法写,没机会被人知道了。”

当天中午,陈锡添回家后随便吃了几口饭,便进书房提笔写稿。因为早已构思好,材料也已烂熟于心,所以写起来非常顺畅,一气呵成。仅用了两天半的时间,24日,11000多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全部完稿。当天晚上,陈锡添将稿子拿给社长审阅,社长作了一些修改,决定刊发。

25日上午,陈锡添拿着稿子到宣传部送审。宣传部长杨广慧当时说,“写好了,发吧。稿子我就不看了。你们自己把关,但是有一条,不要把邓小平写成神,而要把他写成人。”

3月26日,《东方风来满眼春》横空出世。这篇刊载在深圳特区报上的长篇通讯,洋洋洒洒一万多言,记录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的所行、所思、所想、所讲。

似一声春雷,如一阵春风,《东方风来满眼春》,让南方谈话精神传遍全国,涤荡了人们心头的阴云,涤清了国内的争论。 4天后,《东方风来满眼春》被新华社全文播发;人民日报在头版主要位置转载;中央电视台在当晚《新闻联播》之后,用45分钟全文播发。

陈锡添说,这篇文章在当时发表出来是非常冒险的,但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关键有两条: 一是小平南巡时讲了很多精彩的话,针对性、指导性非常强,高瞻远瞩,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解决了当时阻挠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要问题;二是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小平德高望重,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非常高。

寄语年轻记者

要有分析政治、纵观大局的能力

“陈锡添同志,记录了小平南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采写了《东方风来满眼春》,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昨天的颁奖礼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了18名获奖传媒人,在谈到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时,他这样评价道。

陈锡添坦言,采写《东方风来满眼春》是一次人生机遇,而他作为一个记录者,完成了记者的职责。“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记者有一大把,第一我是碰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如果因为当时上级说没有报道任务就放弃了,也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了。”他说。

谈到对年轻记者的期望,陈锡添提了三点寄语。他认为,记者第一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第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贡献终身,乐在其中,且乐此不疲;第三,要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我们不是要去当政治家,但要有政治分析、纵观全局和大局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驾驭重大的新闻题材,才能把握好主题,把握好报道的方向,将报道做深做实。我之所以在不让报道的情况下,敢于写《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与自己对当时政治大局的分析、把握是有绝对关系的。如果你对大局不了解,对小平同志的谈话不理解,一来你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写,二来也不敢冒那么大的风险。”

陈锡添说,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从事新闻行业都是十分光荣且有意义的。如果真正要为新闻事业献身一生,必须要有执着追求,不要为其他的利益所诱惑,他也希望年轻的记者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将自己的新闻事业做好。

陈锡添简历

陈锡添,1941年2月出生,籍贯广东,深圳报业集团原总编辑,高级记者。曾获第四届韬奋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采写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该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单列市头条新闻竞赛特等奖、广东新闻奖特别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深圳新闻奖特别奖,其作品还获广东新闻界首届金枪奖。1996年至2002年任常务副总编辑和总编辑期间,与班子成员一道,把深圳特区报办成有全国影响的报纸。省委宣传部曾在深圳特区报开了两次现场会,向全省新闻界推介深圳特区报的经验。

本版摄影: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